×

社论•专栏

广岛和平研究所教授罗伯特•雅可布谈及废核与美国舆论时表示,希望能够加强否定战争的呼声

 在迎来被爆71周年的原爆纪念日的广岛,对美国总统的访问给予的评价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中,废除核武器的道路还十分漫长。对核能相关的美国舆论和大众文化知之甚详的广岛市立大学广岛和平研究所教授罗伯特•雅可布已经移居广岛11年,本报记者就现实中的政治和被爆地的愿望之间存在的沟渠该通过何种手段予以填埋这一问题,向其进行了请教。(评论员•东海右佐卫门直柄负责采访,摄影•今田丰)

  ——听说您在被爆地继续研究的出发点在于自身年幼的经历。
 以前,美国芝加哥的小学每月都会进行名为“Duck and Cover(卧倒并掩护)”的训练。这是为了应对核武器被使用而进行的练习。记得当老师说“有一道巨大的闪光”后,大家一齐趴在了地上。那时我恐惧地感到“马上就要死了”。在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广泛进行着诸如此类的训练。我无法将核战争的恐怖抛之脑后,便阅读了众多与核武器有关的书。当我在十几岁时参加了反核运动后,一定要消灭核武器的意识变得越发强烈。对我而言,来到广岛仿佛是必然的结果。

  ——您目前在和平研究所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目前,我正在对核武器招致的悲惨结果之程度及其对美国文化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着研究。此外,我还对通过名为“全球被爆者计划”的运动,联结全世界核能受害者的工作进行着调查。同时,我还在培养卷入氢弹试爆的马绍尔群岛的年轻人成为讲述那段历史的一员,并让他们与广岛的年轻人们通过网络视频电话“Skype”进行着交流。

 ——美国人如何看待此次奥巴马的访问呢?
 美国人认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美国媒体也十分善意地报道了此事。但是,我对于美方避而不提如何改变核政策以及废核的措施一事感到失望。

 ——您认为短期内实现“无核世界”是很困难的吗?
 对于美国而言,广岛拥有着双重意味。由于原爆而作为悲剧之城广为人知的同时,广岛在冷战时期还被用作了增加核武器的“借口”。当时,美国政府一直煽动国民为了避免“广岛化”而必须持有比前苏联更具压倒性的核武器。如今,在过激派组织“伊斯兰国”(IS)造成威胁的背景下,核武器问题再度成为焦点。也许被爆地会感到震惊,美国国内以广岛的悲剧为由,主张核武器必要性的声音依然强而有力。

 ——即便本国总统访问了被爆地,美国的舆论也没有很大的变化吗?
 在日本国内,有论调认为奥巴马的广岛访问推动了废核举措。下面的话虽然很扫兴,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些乐观过头。多数美国人一面希望核武器得到废除,一面又认为应当保留持有核武器的选项。这和持枪理论相同。当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想要使用枪支,但是很多家庭为了以防万一而选择了持枪。

 ——长此以往的话,废核的要求将不会渗透到核保有国中吗?
 被爆地应当认识到,处于废核目标前方的“敌人”是十分巨大的。即使美国总统提倡废核,现实的政治和军事系统也不会轻易改变。影响政界的巨大军需产业以及相信核威慑力的舆论是阻挡废核的壁垒。我认为,仅以呼吁核武器的非人道性来与之抗衡是不够的。

 ——可否请您再详细解释一下?
 在我看来,应该以广泛意义上的社会道德观为轴心进行呼吁。美国国内,社会中间层的生活水平正在降低,对将来感到悲观的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美政府为了实现核武器现代化而打算在今后30年内投入1兆美元(约100兆日元)的资金。这使人质疑美国是否应当为此而牺牲国民的生活水平。比起军事,难道不应当优先发展教育与医疗吗?从这一角度出发,向否定战争和军力的国际舆论进行呼吁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被爆地能够与持有上述想法的全世界人们携起手来的话,应当可以产生更大的影响。

【罗伯特教授履历】

 生于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毕业后,于2005年来到日本,担任广岛和平研究所讲师。从2016年至今任现职。专攻历史学,研究涉及核战争的历史与文化,核能受害者等方面。著有《The Dragon’s Tail: Americans Face the Atomic Age》等书。

(刊登于2016年8月8日晨报)

Archives